一文教您读懂地震速报信息
来源:应急管理局 | 日期:2023-11-29 | 作者:

地表至地心距离6300多公里,当我们的双脚踩在坚实的地表上,总有一种踏实感。其实,看似安分的地表之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大小不一的地震。每当地震发生时,大家就会在网上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

上述新闻反应了几个方面,震情发布机构、地震发生时间、地震发生地点、震级、震源深度。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几个方面:

震情发布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业务枢纽、核心技术平台和基础信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承担着全国地震监测、地震中短期预测和地震速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技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各级地震台网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处理与服务;地震信息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地震科技情报研究与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

想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先一起来复习一下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是指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它通过地球介质向各个方向传播,从而可以在世界各地被地震仪器记录到。地震波,又分为体波和面波,在地球岩层内部传播的是体波,沿着地球表面或岩层分界面传播的是面波,而想要知道地震发生地距离我们有多远,主要依靠体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反映的是地球介质的体积应变,因此纵波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而横波与纵波不同,是反映介质的剪切应变,因为流体与气体由于分子间距大都不能承受剪切变形作用,所以横波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为地震纵波(即 P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为地震横波(即 S 波)。一般地,地震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而地震横波则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地震横波振动幅度大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震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地震横波,所以地震时,地震纵波总是先期到达地表,而地震横波往往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冲击振动,接着才感到很强的晃动。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纵波总是比横波先到达地表,这就使得,在某个地方发生地震后同时产生的纵波和横波,就会先后到达同一个观测点,从而形成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被该观测点的精密仪器监测到,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该监测点与地震发生地点之间的距离了。







举个例子,A地发生了地震,B地有一个监测台,监测台监测到该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间的时间差是9秒,A与B之间的距离是为S,那么通过公式:

S/Vs-S/Vp=t

注:Vs(横波速度)=4km/s   Vp(纵波速度)=7km/s   t(时间差)=9s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AB间的距离S是84千米,知道AB间的距离,我们就可以从监测点B点为圆心,84千米为半径画一个圆了。


一个圆够吗?当然不够!当我们有了第2个、第3个监测台站后,就可画3个这样的圆,这3个圆相交的区域便是A地。

当然这只是确定震中的最基本原理,精确定位还有更为复杂的过程,我国已拥有由上千个地震监测台组建的现代化的地震监测网络,确定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也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两三分钟就能搞定这个。








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是产生地震的源,即地下岩层断裂错动的地区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千米。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影响范围越大,地表破坏越小;震源越浅,影响范围越小,但地表破坏越严重。

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为三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 60 千米的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60 千米到 300 千米范围内的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 300 千米的地震。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应急管理局
电话:6633960 / 6633878 | 地址:济源第二行政区8号楼301
网站标识码: 4190010021 | 投稿:jyaqyj@163.com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24号 | 备案号:豫ICP备2022022807号-1